国家发展改革委今天(13日)发布消息,为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财政部、商务部等二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聚焦改善消费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水平,提出19条政策举措。
意见从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六方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意见明确提出,“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杨宗友/摄
内容亮点
1、积极布局未来
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在这次疫情中展示出强劲的发展潜力。2019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0.70%,约为8.52万亿,如果加上网上服务性消费,网络消费的规模将更大。预计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有望突破10万亿。
“意见提出,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
二是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
三是鼓励消费者使用绿色智能产品,健全绿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
四是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婴幼儿照护、文化娱乐、体育赛事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2、直击现实难点、痛点
针对当前国内消费领域存在国外中高端品牌消费品在我国售价普遍高于境外、线下实体零售转型困难、流通成本推高价格、税收体制影响价格、服务市场价格行为不规范等问题。
意见围绕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提出:一是以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二是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三是完善税收政策和发展跨境电商,改善进口商品供给。四是以建设中国特色免税体系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免税业政策。
文旅等聚集性消费是此次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领域,在疫情结束后帮助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应对疫情、渡过难关、有序恢复营业,十分重要。
意见从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三个方面发力。
主要包括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
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
规范演出票务市场;
鼓励地方运用手机APP等方式整合旅游产品、优化服务环境;
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
优化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及退税操作流程;
编制前瞻性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规划等。
消费在空间上有城有乡。针对当前消费基础设施仍存“卡脖子”环节,存在比如服务消费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新兴城镇地区、农村地区消费设施短板问题突出,城镇商业设施分布不合理等问题。
意见聚焦促进城乡消费融合发展,从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三个方面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
3、从经济活动本身出发
居民消费离不开收入,稳业增收是稳定和扩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前提。
意见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一是从重点群体方面,激发居民的消费潜力。意见通过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政策、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潜力、着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手段,提升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消费能力。
二是从收入结构方面,努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例如,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等。
居民愿不愿消费还看消费环境。
当前居民消费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服务行业标准体系滞后。现行服务标准和规范整体水平不高,新兴行业标准缺失,可操作性不强,一些标准在实施过程中效果不明显。
二是消费后评价制度不健全。以信用评价体系为重点的消费后评价制度仍需健全,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消费投诉问题,定期公示不够。
三是诚信维权体系建设滞后。消费者维权渠道分散、交叉,一些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无法得到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力。农村地区假冒伪劣根治难度大,市场监管力量薄弱。个人信息保护缺乏法律规制。
意见从强化市场秩序监管、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充分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等领域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包括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和相关人员信用记录;实施产品伤害监测和预防干预等。
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有关负责人就意见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制定意见的主要背景,在当前防控疫情的同时出台意见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消费工作。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消费的重要性,扩大消费是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之一。要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在做好疫情防控同时,促进消费的扩容提质,意义重大。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文件,各地陆续推出了一批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齐抓共促扩消费的局面已经形成。
一是建立了发挥合力的工作机制。经国务院同意,我委牵头会同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20多个相关部门,建立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
二是有关部门加大力度,精准施策,制定出台了一批促消费举措。包括推动家电、消费电子产品更新消费,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等等。
三是各地结合实际积极落实并不断创新政策举措,形成了不少管用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例如,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通过培育夜间经济构建消费升级新平台;广东、河北建立省政府领导挂帅的工作机制,及时推出优化消费供给的系列措施;甘肃、宁夏、宁波等地大力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农特产品线上销售。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愈加明显。
问:意见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有哪些特点?
答:扩大消费,关键要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打通消费领域的“堵点”“痛点”,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能力。
意见在总体思路方面,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切实发挥消费在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作用,抓住最具潜力的消费领域,在消费类型方面更加注重服务消费,在消费时间方面突出假日和夜间消费,在消费模式方面加快培育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模式,在消费区域方面重点发动县域消费引擎,在消费群体方面着重增强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不断完善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稳定消费预期,力促广大城乡居民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意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整体性。不同于以往政策仅针对部分专项领域,此次意见以市场供给、消费升级、消费网络、消费生态、消费能力、消费环境等方面为着力点,涉及消费链条的上下游以及供给侧和需求端,体现出做好促消费工作的整体推进和系统安排,有利于更好破除制约消费领域的体制机制障碍。
二是连贯性。意见制定过程中,既承接了之前的更新消费和文旅消费等政策导向,又融入了当前新型消费发展中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例如,从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鼓励消费者使用绿色智能产品等领域提出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三是协同性。意见先后多次会商征求了30多个部门的意见,最后由23个部门联合印发。政策内容涵盖多部门职能,多措并举,统筹推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业内人士怎么看?
国家发改委就业收入分配和消费司副司长常铁威表示,促进消费扩容提质,短期有利于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充分释放因疫情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培养壮大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长远看有利于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为经济增长培育持久动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蕴说,在疫情防控出现积极向好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的背景下,意见释放了鼓励和促进消费的积极信号,有利于为尽快恢复“生产-流通-消费”的社会大生产循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培育“智能+”等新型消费和消费新增长点。
以下为意见全文。
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
发改就业〔2020〕29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有关部门:
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优化国内市场供给
(一)全面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竞争力。积极推进质量提升行动,引导企业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深入开展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协同服务及应用,推进“一站式”服务试点。尽快完善服务业标准体系,推动养老、家政、托育、文化和旅游、体育、健康等领域服务标准制修订与试点示范。在消费品领域积极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全面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开展质量分级试点,倡导优质优价,促进品牌消费、品质消费。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持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创意设计园等平台,培养引进创意设计人才,提高产品文化内涵。鼓励外贸加工制造企业充分利用自身产能,创新商业模式,通过自营、合作等方式增加面向国内市场的优质商品供给。规范检验检测行业资质许可,提升消费品领域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技术服务能力,为企业树立质量提升的示范标杆。(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体育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保护和发展中华老字号品牌,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认定和培育一批文化特色浓、品牌信誉高、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加强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设,制定完善相关评价标准和制度规范,塑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农业品牌。持续办好中国品牌日活动,通过举办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以及自主品牌消费品体验活动等,塑造中国品牌形象,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扩大自主品牌消费。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开展中国品牌研究。(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改善进口商品供给。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主动扩大进口,进一步增加国内市场优质商品供给。支持中心城市做强“首店经济”和“首发经济”,鼓励国际知名品牌在中国市场首发或同步上市新品。落实好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清单和相关监管政策,除国家明令暂停进口的疫区商品以及因出现重大质量安全风险而启动风险应急处置的商品外,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按个人自用进境物品监管,进一步畅通商品退换货通道。优化网络营销生态,规范大型跨境电商平台管理,鼓励线上率先实现境内外商品同款同价。落实好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的措施,调整优化部分消费税品目征收环节,将高档手表、贵重首饰和珠宝玉石的消费税由进口环节后移至零售环节征收。(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进一步完善免税业政策。以建设中国特色免税体系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破除行业发展障碍,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科学确定免税业功能定位,坚持服务境外人士和我出境居民并重,加强对免税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健全免税业政策体系。完善市内免税店政策,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对市内免税店的建设经营提供土地、融资等支持,在机场口岸免税店为市内免税店设立离境提货点。扩大口岸免税业务,增设口岸免税店。根据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情况,适时研究调整免税限额和免税品种类。在免税店设立一定面积的国产商品销售区,引导相关企业开发专供免税渠道的优质特色国产商品,将免税店打造成为扶持国货精品、展示自主品牌、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重点推进文旅休闲消费提质升级
(五)丰富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构建文旅多产业多领域融合互通的休闲消费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旅游购物场所。推动重点城市加快文化休闲街区、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剧场群、文化娱乐场所群等建设,发展集合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区。规范演出票务市场,加强对演出赠票和工作票管理,强化票务信息监管。培育新型文化和旅游业态,鼓励博物馆游、科技旅游、民俗游等文化体验游,开发一批适应境内外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旅游目的地、旅游演艺及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创意旅游商品。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提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质和品牌影响力。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入境海岛游、近海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游、历史古都文化游等特色旅游。加快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和实验区建设。(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改善入境旅游与购物环境。鼓励各地区、各行业运用手机应用程序(APP)等方式,整合旅游产品信息,畅通消费投诉渠道,改善旅游和购物体验。提升“智慧景区”服务水平,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做好客流疏导和景区服务。加大入境游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在充分考虑国家安全和人员往来需要的前提下,积极研究出台便利外籍人员入出境、停居留的政策措施。鼓励境内支付服务机构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与境外发卡机构合作,为境外游客提供移动支付业务。鼓励境外游客集中区域内的商店申请成为离境退税商店,优化购物离境退税服务。培育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高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实施出入境便利、支付便利、离境退税、免税业等政策,形成一批吸引境外游客的旅游消费目的地。(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移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创新文化旅游宣传推广模式。编制前瞻性入境旅游营销战略规划,更好发挥各地区旅游推广联盟、行业协会和新媒体作用,持续推广塑造“美丽中国”形象。鼓励成立专业化的文化旅游形象营销机构,探索建立政府搭台、企业主导、线上线下融合、游客参与互动的全方位推广宣传模式。充分利用境外旅行社渠道,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促进境外旅行社宣介中国旅游品牌、销售中国旅游产品。(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建设城乡融合消费网络
(八)结合区域发展布局打造消费中心。持续推动都市圈建设,不断提升都市圈内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加快推进成熟商圈上档升级,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优化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规划布局,引导行业适度集中,避免无序竞争。支持商业转型升级,推动零售业转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着力压减物流等中间环节和经营成本,通过精准营销、协同管理提高规模效益,改善消费体验。促进社区生活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便利店、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拓宽物业服务,加快社区便民商圈建设。推动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进一步扩大示范试点范围,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完善消费业态,打造形成一站式综合性消费平台。(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鼓励引导有实力、有意愿的大型商业零售企业在中小城市开展连锁网点建设,促进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品牌商品销售。深入推进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丰富适合农村消费者的商品供给,完善供应渠道,充分发挥邮政系统、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农村网点布局优势,实施“邮政在乡”、升级“快递下乡”。开展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深入开展消费扶贫,构建互联网企业与贫困地区合作交流平台,助推农村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销售。(商务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自然资源部、邮政局、扶贫办、供销合作总社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加强消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商物流节点与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网络统筹布局、融合发展,建设一批综合物流中心。完善城市物流配送停靠、装卸等作业设施,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简化通行证办理流程,推广网上申请办理,对纯电动轻型货车不限行或少限行。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生产基地、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区域性商贸物流配送中心、社区菜市场、末端配送网点等建设,加大对农产品分拣、加工、包装、预冷等一体化集配设施建设支持力度。(交通运输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铁路局、民航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构建“智能+”消费生态体系
(十一)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商用步伐。支持利用5G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实现居民家庭有线无线交互,大屏小屏互动。推动车联网部署应用。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构建为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降低农村信息网络使用成本。(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鼓励建设“智慧商店”、“智慧街区”、“智慧商圈”,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和企业建设一批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消费体验馆,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的普及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体育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鼓励使用绿色智能产品。健全绿色产品、服务标准体系和绿色标识认证体系。以绿色产品供给、绿色公交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以及相关技术创新等为重点推进绿色消费,创建绿色商场。落实好现行中央财政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政策和基础设施建设奖补政策,推动各地区按规定将地方资金支持范围从购置环节向运营环节转变,重点支持用于城市公交。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建设,推动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升级。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新型信息产品。鼓励企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各类电子产品智能化升级。加快完善机动车、家电、消费电子产品等领域回收网络。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奖励与强制相结合的消费更新换代政策,鼓励企业开展以旧换新,合理引导消费预期。促进机动车报废更新,加快出台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严格执行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完善农机报废更新实施指导意见。促进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鼓励汽车限购地区适当增加汽车号牌限额。(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促进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和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拓展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覆盖面。探索建立在线教育课程认证、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等制度,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鼓励以高水平社会服务机构为核心,建立面向基层地区、欠发达地区、边远地区的远程在线服务体系。(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体育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持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
(十五)促进重点群体增收激发消费潜力。进一步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技术工人技能水平,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分配政策。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挖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收潜力。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使更多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定居,着力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稳定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丰富和规范居民投资理财产品,适度扩大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发行额度。稳定资本市场财产性收入预期,完善分红激励制度,坚决查处严重损害中小投资者分红派息权益的行为。深化农村土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索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人民银行、证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全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十七)强化市场秩序监管。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严厉打击各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彻查生产源头和销售网络,开展全链条打击,有效净化消费环境。强化对个人携带物品进境行为的监管,提高现场查验的效率和精准性。加大对非法代购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治力度,堵住相关商品非法入境“旁门”。加强进口产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进口产品及渠道透明度。鼓励地方监管平台、电商平台、第三方追溯平台与国家重要产品追溯平台信息互通。(市场监管总局、公安部、商务部、海关总署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积极推进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大力优化线上消费环境,加大力度打击网络刷单炒信等黑色产业链。充分运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等,建立健全企业和相关人员信用记录。强化“信用中国”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公开功能,逐步实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产品抽检结果、缺陷产品召回等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信息依法向全社会公开,为公众提供信用信息一站式查询和消费预警提示服务。(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加强12315行政执法体系和消费者维权信息化建设,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者维权服务体系,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行政保护。实施产品伤害监测和预防干预。针对质量问题集中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服务领域,加强服务质量监测。严格落实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制度,鼓励线下实体店自主承诺无理由退货。支持各地区探索建立当地特色旅游商品无理由退货制度。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利用网络、广播电视、维权服务点电子公示牌等多种形式公开投诉产品和服务信息。充分发挥媒体监督功能,加大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曝光力度。(市场监管总局负责)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卫生健康委、人民银行、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证监会
2020年2月28日
文章来源丨中经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