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1658 0690
首页 > 行业资讯 >正文

高书生:从文化再生产论到文化体系论



日前,中央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巡视员、副主任高书生在中国文化经济学术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对文化经济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文化再生产论和文化体系论更新解读。本次论坛由中国经济网·中经云端独家直播,以下是其发言实录,由“中经文化产业”整理,略有修改。


1121-1..png



非常感谢今天有一个机会,就文化经济问题和大家作个交流,我想说点题外话。


第一个,最近我关注到经济学界对文化的研究在逐渐增多,但是我感觉到经济学界研究文化经济问题的时候有点偏,偏在哪儿了?就偏在用伦理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当中的文化因素,可能我觉得有点窄了。希望能从文化的经济问题做一些研究。


第二个是,我在高校工作过十年,教过政治经济学,在机关工作25年了,实践多一些。我自己的体会是各有各的优势,在学界里面,让我产生了一种学术的偏好,无论做什么问题都想刨根问底,这个叫溯源,我们得看看源头上什么东西。在实践活动里面,我又养成了问题意识的习惯。


正因为这个,我想今天给大家讲讲,从文化再生产论到文化体系论,这是我研究的两个阶段。


 文化再生产论


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在文化体制改革当中有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发展文化产业,那么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我们发现有一种现象,就是认为文化和经济不可融合,所以我想怎么能解决这个问题,2012年,我提出了文化再生产论


八年之后,我们发现,整个文化生产的体系在变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的文化生产体系在形成,在成长,但是以过去传统业态为代表的生产体系,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体系,在一定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不必要的摩擦和挤压,尤其是新体系对传统体系的挤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体系化思维去研究这些问题。


今天我就这两个问题和大家作一个交流,我先说第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那么这在里边经济和文化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认为,经济和文化不兼容,它的理由是什么?就是如果要兼容的话,那就会背离文化的本质,这种观念文化人可能比较典型


所以说在文化和经济这种关系问题上,他们就会采取逃避的态度,我们在改革过程中感觉特别深,就是远离市场、逃离市场,只要一说市场就感觉到恐惧,这种人我觉得在文化界里边比较多。


第二种倾向就是认为文化特殊,文化和经济也不兼容,而且在重要的时候,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我们政府多个部门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态度,就是两张皮,文化你们自己去做,要钱给钱,但是我们不去过多地参与,我觉得这是我们在实践当中遇到的两个问题。


1121-1.1.png


那么问题怎么解决呢?


我教过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里有个物质再生产,物质再生产里边有四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那么文化再生产有没有一种再生产的环节?


我们发现有,而且跟物质再生产不一样,这四个环节是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找到这四个环节之后,我们就发现与物质再生产不一样,它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比如说一般情况下创作的成果是作品,生产的结果是产品,传播的结果就是把这些产品变成商品,实际上是一种市场交换,那么经过消费,这些商品当中就可以转化为精品,大概是这样一个规律。


所以我们想,整个文化再生产,也是与物质再生产一样,是循环的,不断的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消费,而文化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最大的区别就是创作是第一位的,是再生产的起点,也是源泉,如果没有创作,后边的环节都谈不上。


环节找到以后,我们发现,再生产有基本矛盾,我想了半天,把它概括为创作的个性化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这两者之间首先是对立的,通俗一点讲,最典型的对立就是经典的改编,经典的作品,改编完之后,有的大家都很接受,有的不会接受,其实这就是创作的个性化和生产社会化之间对立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改编的个性化和社会化之间的关系,但是统一的时候是居多的。


比如舞台剧,舞台剧的功力非常深厚,我们原来看电视的时候,那个演员演得特别好,你一问的话都是话剧出身,舞台剧特别锻炼人,电影学院毕业的人,和戏曲学院毕业的人,在表演上是有差异的。但是影视剧也有它的好处,传播广泛,一夜之间可能一部电视剧,或者某一个演员就家喻户晓,传播力非常强。


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统一的地方,很多演员都不去演舞台剧,都去演电影或者演戏了,但是最近这几年我们发现,原来的影视剧演员都回归到了舞台剧,因为那个地方还是非常锻炼人的,所以我觉得这里边有统一的一面。


提出这个概念之后,我突然发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讲过一个概念叫文化周期,这个图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文化框架当中提到的文化周期。与我刚才说的四个环节基本上是一致的,从创作到生产到传播到展览接受传递,再到消费参与,基本上就是把我说的消费环节拆成两个环节。


1121-1.2.png


所以我想,大家都叫创意,其实本质上我觉得还是创作更体现文化的特点,什么都可以创意,但是创作我觉得要比创意可能更深刻一些,我觉得讲文化的时候还是最好讲创作,可能比创意更深刻。


根据再生产的理论,结合这些年的研究,我们在文化产业统计上做了一个分类。2004年做了一个框架,2008年修订过一次,2012年修订过一次,然后去年2018年又修订过一次,现在就形成这样一个框架,这是我们文化产业的统计分类的框架,在这个框架当中分两部分,一个是文化核心领域,一个是文化相关领域,核心领域是六个方面,相关领域是三个方面。


1121-1.3.png


如果用再生产去看的话,统计框架有规律,它的规律在哪儿呢?就是文化生产及文化再生产这六个方面是连在一起的,


◆ 新闻信息服务

◆ 内容创作生产

◆ 创意设计服务

◆ 文化传播渠道

◆ 文化投资运营

◆ 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这是围绕着文化生产和再生产进行的。


我们不能在孤立的环境下进行,必须有文化的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这个辅助生产中最大的一块就是印刷复制,包括辅助生产里边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说中介里边有市场服务等等。


还有一个就是文化装备生产,在我们这个行业当中没有装备的概念,分析以后,我觉得还是有文化装备生产的,最大的装备主要是三个,第一个是印刷设备,第二个是广电设备,第三个是演艺设备,如果再加一个就是游艺娱乐设备,我觉得这是一个文化装备的概念。


第三个就是文化消费终端的生产。


这三个就是我们文化相关领域的。这三个领域恰恰体现了一个特点,它们都是国民经济体系对文化产业的支撑,或者对文化生产和再生产的支撑,这样的话我们就把文化和经济连到一起了。


我想特别提到的一点就是创意设计服务,它和其他的那五个核心领域还不太一样,它最主要的特点是它是中间品,创意设计永远是中间品,不可能是最终消费品,它是提供给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所以现在制造业要从末端向中前端进发,靠什么?就两样,一个是技术,一个是文化。


我们现在搞创意设计,包括汽车设计,各种产品的设计,都离不开文化,创意设计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


还有就是现代服务业中,最主要的是品牌,品牌背后就是文化,不是创意是文化,所以我想这是文化生产反作用于国民经济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类别。


因此大家都在讲,文化中的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创意设计服务,与其他不一样,不生产最终消费品,生产中间产品。


这个图是2017年的文化各类别的增加值的一个图。


1121-1.4.png


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在整个行业当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文化装备生产的支撑作用还非常非常缺乏,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去解决的。


这是我讲第一个方面——文化再生产理论,我们通过解决一些实践问题,大概是这样推出来的,下边我讲第二个问题,就是文化体系的再造问题。


 文化体系论


我们讲文化体系论,其实就是是新体系和传统体系之间挤压和摩擦怎么解决。最后我们发现,就是现在新的说法叫文化大数据,文化大数据目前我觉得可以分两类,一类叫需求侧文化大数据,就是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数据,比如说阅读数据,我们可以精确到每个人什么时间看什么书,那本书的哪一章哪一节甚至哪一段哪个词,都可以通过阅读数据提取出来,这就形成了大数据。


这是一个需求侧的大数据,但是我们现在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供给侧的大数据,供给侧大数据是在哪儿提取呢?是在文化遗产当中提取出来的。


所以我们现在讲,整个经济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化领域当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做?可能需要我们从供给侧的大数据开始做起。


文化大数据的架构,我想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概括为三库、一闭环、专网、三体验。


1121-1.5.png


三库是指什么呢?就是我们要从文化遗产当中去提取数据,我们把它比喻为挖金矿,叫文化的金矿。


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遗产确实数量特别多,挖了金矿以后,我们就可以堆起三座金山,这三座金山分别是中国文化遗产标本库,这个标本库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年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对文物做过的多次普查,普查以后我们形成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文化遗产的标本库。


第二个库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如果我们把文化遗产当中的文化元素、文化符号和精神标识标注出来,提取出来,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库。


第三个库就是中华文化的素材库,如果我们把这些文化遗产做数据的采集,解构之后就形成了素材,这就形成了中华文化的素材库。


现在大家都在讲文创产品,其实真正意义上能做文创产品的很少,但是如果说把这些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通过数据化、结构性存储,再把这些数据解构完,就形成了一个一个素材。


这就是三座金山,然后我们把这三座金山看作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工程,这是第一句话,三库。


第二句话叫一闭环,就是我们要建立一个闭环系统。就是物理分散、逻辑集中、闭环运行的这样一个闭环系统,这个闭环系统是通过把前端云端中端联合到一起的。


前端是什么呢?就是拥有这些文化遗产或者文化资源的机构,最主要的是公众文化机构和文化生产机构,也包括我们的高校科研机构。如果把他们的数据采集完之后放到一个服务器当中,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与云端连在一起,通过云端又连到了终端,我们就可以知道,到底这三个库里边有什么东西。


那为什么是闭环运行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边的文化基因,实际上大家可能现在没有太意识到,将来会和生命基因一样重要,如果说现在搞什么生化武器是用生物基因来做,如果要打乱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话,就是从文化基因做,可能下一步我们要更加重视,这是要做一个闭环系统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就是版权保护,我们现在的公共文化机构为什么不愿意把数据拿出来呢?很重要原因就是版权保护解决不了,所以说我们一定要建一个闭环系统。


第三句话,叫专网,这个专网就是国家文化的专网,这个专网是怎么建立呢?就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来建立,前端一个是文化生产,一个是文化消费。


1121-1.6.jpg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裴小阁 摄


最后我想讲一下文化体验,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文化重在体验,为什么叫三体验呢?因为体验内容是三个方面,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次四中全会又强调了这三个方面。


那么体验的方式也是三个方面。


如果20平米左右,我们叫文化体验厅,文化体验厅意味着进家庭,每个家庭都是一个文化体验厅。


那么六百平米左右我们叫文化体验馆,包括公共文化机构,比如博物馆可以拿出一部分做数字化文化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进入到学校甚至幼儿园,现在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进校园,其实就是通过建文化体验馆的方式来实现,第三就是社区,像老年社区、党建社区等等,第四就是现在的实体商场,商场好多在转型,这个时候是我们做体验馆最好的方式。


第三种类型呢,叫文化体验园,就是四千平米左右,可以在游乐园,可以在景区。大家都在讲文旅融合,文旅怎么融合?没有体验,光去看自然景观,永远融合不了,一定要把文化的东西做成体验产品,比如巴楚文化,燕赵文化,关东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等,每个地方都有地域文化,都有区域文化,这些文化如果做成了体验产品,那么我想文化和旅游就融合在一起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体验厅、体验馆还是体验园。都是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来贯通的,你在任何一个地方做体验以后都有记载,都可以让你能够连续对文化进行体验,所以我想,文化体验可能是我们下一步要发力的重点,也是我们解决现在这个体系的摩擦挤占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来源:中经文化产业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
24小时咨询热线:138-9002-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