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江西省抚州市委托,深圳文交所将于7月10-17日参加在抚州市文昌里举办的2020江西文化发展巡礼展系列活动。抚州临川自古出才子,历代临川一地的文人墨客灿若星辰,尤以宋明两代最为鼎盛。时至今日,抚州仍然是江西省乃至中国东南地区最重要的优质生源输送地,从抚州临川走出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其踪迹连通了古今文化的脉络与气运。
抚州位于江西省东部,古为临川郡,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的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那一年置临汝县,这也就是后来临川县的前身。三国时期的公元237年,吴国又在此建临川郡,郡治便设在临汝县。隋文帝开元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实现全国统一,废郡扩州,改临川郡为抚州,“抚州”之名自此始,至今也有1400多年了。
纵观历史,古临川治属相当于现今抚州市的绝大部分,并囊括了庐陵、豫章、瓯闽等地,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地,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抚州境内地气殊异,山川炳灵,自古就是人稠勤富的江南鱼米之乡,因此也有“赣抚粮仓”的说法。
这或许只是地理布局上的偶然,但却最终成就了文化发展的必然。荆楚、吴越文化在此交会,中原、闽粤文化又对其形成了滋润。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后,临川古郡文事昌盛,名人辈出,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临川文化, 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光耀史册的贡献,更是在世界大文化圈内占有了一席之地。列宁曾盛赞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陆王心学在东亚文化圈内极富影响力,国外学者评价汤显祖是“东方的莎士比亚”……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临川文化”赞美时发出的千古绝唱,时至今日,我们每每论及临川文化,总要引用这一千古名篇来佐证它的盛世辉煌与源远流长。著名学者董震誉临川为“人才之乡”,赣东民谣唱出了“临川才子金溪书”……抚州显露出了它千年文化锻造出的厚重底蕴。
一条抚河穿抚州而过,最终流入鄱阳湖,是当地的母亲河。唐中期时,官府动员民众拦河修筑了一段蓄水堤坝,根据星相学说“文昌在斗而北,谓主抚州”,堤坝上正值文昌星,预兆抚州文化昌隆,故得名“文昌堰”,附近区域则被唤作“文昌里”。谁也不曾想到的是,这样普通的一处水利工程,竟然不经意间给临川文化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也使文昌里成了这座城市一个千年不灭的文化符号。
文昌桥横跨于抚河之上,连接起了文昌里与市区,是抚州的标志性建筑,就连英国的《简明不列颠全书》都说“市内文昌桥为著名的宋代石桥”。文昌桥建于南宋年间,和文昌里一样,800多年来,众多的历代文人同样以它为题咏诗撰文,并留下了许多独具临川文化特色的典故传说,其中最著名的莫属“文昌桥头晒文章”的故事。传说,明万历年间,陈、罗、章、艾四位临川才子与新任知府在文昌桥头对诗交流,最终留下了“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头晒文章”(抚州方言里,文章桥和文昌桥同音),“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渡黄昏”的绝妙对句,并成就了一段文人名士善意提醒、地方官员为民造福的佳话。为此,文昌桥头还专门建有一组主题雕塑:四位才高气傲的书生面对着太守和随从,或坐或卧袒腹淡定,自信不羁地晒着他们藏有“满腹文章”的肚皮。
桥的东面便是文昌里,飘满山茶花香。今天的文昌里老街实际上是由三条街组成的,虽然方向不同,实则首尾相通。文昌里曾是临川老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被誉为当地的“历史档案馆”和“老城博物馆”,如今风古韵犹在,石街深巷,为抚州仅存。千百年来,中西文化、商户民众,佛、道、文、商、民等元素,在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地方和谐地交融,这些都赋予了文昌里厚重的文化底蕴。
走在文昌里,随时都有一种时空的穿越感,它是“最抚州”的所在,牡丹亭、清远楼等古建筑翘角飞檐,玉茗堂花枝摇曳,汤显祖墓碧树参天,似乎在某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街道,或者在某一栋老建筑前,或者在某一间被岁月雕琢成黑褐色木板屋的转角处,都可能遇到某位名人一般。
“占断江西景,临川拟岘台”,抚州城东抚河畔的拟岘台,人称“抚州第一胜景”。这是一座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的楼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颇有几分滕王阁的气势,历来与河北幽州台、山西鹳雀楼、赣州郁孤台等齐名,具有极深的文化积淀。兴建当年,曾子固曾作《拟岘台记》,王荆公亦应邀为此台赋诗;到了南宋年间,陆游更是多次登台吟唱……历代文人墨客为拟岘台所作题记诗赋难以计数。楼高7层,处处雕梁画栋,可登高远眺,或把酒临风,歌窈窕之诗,颂秋水之章,颇有一番“语淡意远“的意境。
拟岘台的夜景最美,华灯初上,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明艳无比,与十里抚河灯光秀交相辉映。其中,以抚州戏曲文化历史和汤显祖“临川四梦”中的一幕幕场景为主题的4D裸眼灯光秀更是栩栩如生,引得众人一片惊呼,堪称一绝。
风雨拟岘台,也映和着它坎坷的命运,从建起至今,屡建屡毁,共历经了七次大修。有人说,拟岘台是古今的交会点,一方面它凝结了古临川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它又是现在抚州的地标建筑,楼内更成为历代名宦政绩、古拟岘台文化的展示区。
名人雕塑园并不罕见,但能以一地名人为题材而成园的却实在不多。在抚州城南的名人雕塑园中,汇集了贯穿抚州历史的66位名人,而这还只是从抚州古今名人中精选出的极小的一部分。
“名儒巨公,彬彬辈出,不可胜数”,“临川才子”绝对是“临川文化”的得意之笔。自古以来,临川才子之多向为世人瞩目。在我国历代195次科举考试中,“临川才子”有726人高中进士;从五代至明代,临川区域内先后有11人为相或副相;自宋而清,仅临川(抚州)进士及第者就达2000余人,涌现出了举世瞩目的才子群体;唐宋八大家中临川有其二(王安石和曾巩);现代名人更是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其他地区完全无法媲美的。不仅仅本土才子,由于历史机缘,众多名人、学士都曾在抚州任职或宦游。由此,沿袭数百年的文化之邦、才子之乡,也成了历代名人、墨客聚会之地,他们在抚州留下了大量遗墨华章,为闪光的临川才子群体再添辉煌。这些名儒巨匠一起成为了雕塑园的“主人”。公园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中为宽阔的广场,各个园中园呈环状分布在四周,有宰相园、状元园、院士园、才子园、将军园等几大部分,除了主题雕塑外,还有祖孙雕(元德昭、元绛)、父子雕(晏珠、晏几道)、兄弟雕(王安石、王安礼;曾巩、曾布)、夫妻搭档(曾布、魏玩)等,不仅趣味十足,且生动地反映了抚州名人辈出的特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北宋临川人,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中国 11 世纪改革家”。出身小官吏家庭,为人特立独行,读书过目不忘,二十一岁中进士。曾任地方官多年。熙宁年间升任参知政事,两度出任同平章事(宰相),主持在全国推行新法改革运动,并指挥宋军大破吐蕃获熙河大捷。其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见识超群。其诗歌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尤精于绝句。存世有《王临川集》一百卷及《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汤显祖 (1550~1616),字义仍,晚号若士、茧翁,临川人,明末杰出戏剧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莎士比亚”。生于书香门第,精古文诗词,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三十四岁中进士。曾任太常博士、主簿、主事,因抨击朝政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遂昌知县。又因触怒权贵而招非议,愤而弃官归里,淡泊守贫,潜心创作。著有《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合称“临川四梦”,乃世界戏剧艺术珍品。另有诗作《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及导演学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传世。
曾巩 (1019~1083),字子固,南丰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家道中落,在困境中勤学苦读,三十八岁中进士。先任齐、襄、洪、福、明、亳、沧等州知州,后任史官修撰、中书舍人。从政以仁为本,兴利除弊,抑强扶弱,颇有政声。离任齐州时百姓以“绝桥闭门”方式挽留,并修建曾公祠供奉。其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卓然自立。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有《元丰类稿》五十卷、《续元丰类稿》四十卷、《外集》十卷流行于世。诗有四百余首可赏。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人,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人称太平宰相。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入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曾任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枢密使加平章事、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爱才重才,奖掖后进,范仲淹、欧阳修、富弼、韩琦皆出其门下。一生写词万余首,大都以典雅华丽见长。仅存《珠玉词》一百三十六首,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全宋诗》收其诗一百六十首、残句五十九句、存目三首。《全宋文》存其散文五十三篇。
陆九渊 (1139~1192),字子静,号象山,金溪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心学”创始人。出身九世同居宗族大家庭,自幼好究问根底,学术无师自通,三十三岁中进士。在靖安、崇安、荆门等地做过几任小官,事事躬行,政绩显著。一生潜心创立“心学”,八方讲学授徒,弟子多达数千人。曾与好友朱熹就“鹅湖之会”“南康之会”“临川评论之争”“无极太极之辩”等展开学术大争论。明代王阳明发展其学说,以“陆王心学”风行于大江南北,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深远影响。有《象山先生全集》三十六卷传世。
来源:《中国国家旅游》、抚州名人雕塑园官网、
文昌里官网
艺术金融业务相关事宜
欢迎咨询
赵先生15516580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