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金巍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在约一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就今年发展主要目标和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六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向大会进行了报告。今年的“两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还未完全结束的时期召开的,形势极为特殊。正如报告中所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文化产业在此严峻的环境下如何发展,需要业界认真思考。虽然今年的政府报告中并未有直接涉及到文化产业的具体内容,但仍可以从总体部署中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坐标和方向,笔者认为,总体的基调就是要不等不靠,要积极应对风险调整,突出重围。 第一,积极落实“六保”,保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底线 政府报告中指出,今年我国的工作着力点就是“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以保促稳,不设定经济增速目标值。进入经济新常态以来,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保持在12%,显然今年要保持这个增速也是不可能了,而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增速也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未来七个月会发生什么都很难判断。所以,文化产业发展目标也要调整,也要收缩,聚焦在“保”,就文化产业来说,主要是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其中保市场主体,也是就要保企业是重中之重。 在政府工作中,在减税降费、金融扶持方面提出了具体办法。在税费方面,在以往疫情期间提出的政策基础上加大了力度,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报告提出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在金融支持方面,疫情期间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都有具体的政策意见出台,本次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包括: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期,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大幅拓展政府性融资担保覆盖面并明显降低费率,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等内容。 这些措施对文化企业来说都是适用的,文化产业管理部门、产业组织和文化企业都应积极利用好这些政策,保住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尽可能降低企业死亡率。 第二,积极参与改革,激发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活力 政府报告中说,“困难挑战越大,越要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内生发展动力”。在此困境之下,更需要改革精神,更要向制度改革要竞争力,这是本次政府工作报告向我们透露出的强烈信息。在改革方面,政府报告提出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文化产业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主要是资本要素(中小银行补充资本、创业板改革、保险保障)、土地、人才、技术和数据市场。这些内容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有更具体的要求,文化产业要素市场也是文化产业改革的重点任务,应积极行动起来,在危局中建立新的机制体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资本市场改革、土地政策落实、人才市场构建,尤其要关注文化科技的发展和文化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提升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政府报告中提出“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提出要“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任务。以中央文化企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文化国企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中坚力量,为我国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文化国企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当前形势下,应积极参与国企改革行动,积极释放文化国企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保障民营企业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和政策支持,清理废除与企业性质挂钩的不合理规定。限期清偿政府机构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款项。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文化产业中民营经济成分较高,多为中小微企业,容纳大量就业人口,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文化产业创新力和市场活力的集聚地。 第三,积极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数字经济新优势 数字经济的优势在本次疫情中显现了其当下的优越性和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在多处提到与数字经济相关的内容,已成为无需单独立篇的常规性内容。结合报告,就文化产业来说,应重点关注的方面有: “互联网+”战略下的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政府报告提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是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节点。如果疫情时间持续的时间足够长,互联网迁移的速度将不得不加快,当数字生产、生活和服务模式逐步替代并成为习惯,即便少量的体验经济复苏,数字化转型也可能就完成了。文化产业是否形成这种根本性变革,要看很多因素,但当下的任务是行动起来。虽然前一段时间“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没有文旅部门参与,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应当缺席。 积极参与“新基建”。政府工作报告在“扩大有效投资”中提出要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其中新兴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问题在2018年提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使得“新基建”更具紧迫性,所以今年3月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就文化产业而言,疫情只是诱因,而新基建才可能是引起产业根本变革的变量。在新基建中,有些是统一的基础设施,如5G网络本身,有些是文化产业特有的,不能等,不能靠,需要自己规划自己提出诉求,如文化数字资产、文化大数据、文旅产业智能管理等。 第四,积极参与扩大内需战略,推动文化旅消费恢复和有效投资 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下最为重要的一张牌。全球疫情的蔓延,已经无限期阻断了正常的贸易和人员往来,紧张的国际局势也使国际投资环境恶化,在中短期内,内需的释放已成必需,所以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在“推动消费回升”这部分,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被明确列入其中。报告提出,“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支持餐饮、商场、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务业恢复发展,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文化和旅游消费恢复的重要性显而易见,而且这种文化和旅游消费的恢复更具有风向标意义。文化和旅游消费的促进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消费端的刺激手段也出台了不少,现在看这些手段会在后疫情时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根本上可能还要回到供给侧问题上,否则,即便“报复性消费”来了,也可能形成“次生灾害”。 另一个方面是投资需求,文化产业应积极利用好扩大有效投资政策,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资本活力。政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在投资中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文化产业在“两新”中 “新基建”前文已述,在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应有所作为,主要是通过城镇产业规划发展文化产业和文旅产业,通过PPP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等。 第五,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参与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文化相关的最多的文字篇幅在第八部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社会事业改革发展”中。报告提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物等事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全民健身,使全社会充满活力、向上向善。” 文化需求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也是改善民生的一部分,所以应该认识到,文化企业发展和我国社会发展的关系正日益密切。应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一是文化企业通过政府采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文化企业应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供给;二是通过文化市场剩余提供给公众;三是通过资本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参与。另外,通过行使企业社会责任,也能够推动文化企业参与民生改善。这次疫情导致的特殊历史时期,一些文化企业需要救助,而社会事业也需要文化企业的积极参与,这种互为依存的生态需要通过各方的努力构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