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龙泉窑遗址出土的文物瓷器中不仅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而且器形庞大,这些器具反映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表现力,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风尚。本专题根据王少宇发表于《中国陶瓷》的古陶瓷研究文章节选整理,以龙泉窑青瓷碗为切入点,探寻龙泉窑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探索龙泉窑的历史变迁。 明初期,龙泉窑仍继续烧造,与景德镇瓷窑居于同等地位。明初永乐年间郑和多次下西洋,明朝政府还有一定的海外陶瓷贸易量,许多元代遗留下来的窑场仍继续烧造,同时还有新窑建立,虽然总数和规模不如元代,但仍有制作精美优秀的产品出现。 图1 明代龙泉窑人物纹青瓷鸡心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明代龙泉窑青瓷碗造型和纹样模仿了同时期景德镇碗的产品,如图1 明初龙泉窑青瓷碗造型模仿了明永乐和宣德时期景德镇鸡心碗的式样,还有些青瓷碗模仿了景德镇青花瓷的纹样风格,碗内印有历史故事和人物图案,或在碗底印上“鹿”“福”“寿”等吉祥字样,如图2 的明代龙泉窑刻划纹青瓷碗就属于这种风格。 图2 明代龙泉窑刻划纹青瓷碗 明中期以后,明朝政府的海外陶瓷贸易由于海禁而截断,加之青花瓷在元代已经发展起来,逐渐取代了青瓷在生活中的地位,明朝以后青花瓷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总之,明代的龙泉窑青瓷碗,无论釉色,还是瓷质都不如前代,其数量和质量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从元代开始,景德镇逐渐崛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龙泉窑以及龙泉青瓷虽然在明代初期还有一定的发展,但颓势明显,明中期后的龙泉窑青瓷逐渐衰落。 龙泉窑青瓷碗在龙泉窑发展的700多年的历程中,始终是其生产的主要器物。它像一面镜子一样映射出龙泉窑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从北宋时期对越窑的模仿,到南宋中后期达到顶峰,形成自己的特色,到元代的继续发展,直至明代中后期逐渐衰落,龙泉窑青瓷碗以自身不同时期的模样见证了龙泉窑青瓷的历史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然后可以为良”的中国传统工艺造物原则一直伴随着龙泉窑青瓷的发展。制瓷工匠们对原料认真细致的选择,对窑型的不断改造,对烧造气氛和地区气候所做的科学合理配合,针对不同瓷釉选择适当的装饰表现方法等等,正是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努力造就了龙泉窑青瓷的优良品质。 馆藏文物欣赏
名称:龙泉炉
年代:明天启
尺寸:高28 cm,口径27.5 cm,足径22 cm
现藏于: 故宫博物院
香炉筒式,直腹,下承三足,底出脐。通体施龙泉青釉,釉色深沉,釉面开片较大,脐底刷一层酱色的护胎釉。外壁一面暗刻两朵折枝花卉;一面暗刻长方形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