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元代龙泉窑青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批大件器物的出现,这些大器胎质较厚,器形粗犷,釉色更加成熟凝重。大件器物的出现一方面与元代蒙古族的文化有关,也与这一时期龙泉窑的窑型改变有关。本专题根据王少宇发表于《中国陶瓷》的古陶瓷研究文章节选整理,以龙泉窑青瓷碗为切入点,探寻龙泉窑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鲜明特征,探索龙泉窑的历史变迁。 元朝建立后,随着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龙泉窑的销售范围遍及南北各地。宋金、宋元时期,北方因战乱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和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而江浙等南方地区受战争的破坏较小,进入元朝后,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仍集中在南方,江南地区仍是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南北方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并没有因为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而改变,龙泉窑作为青瓷生产中心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龙泉窑产品的优势依然继续彰显。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元政府也十分重视海外贸易,所以元代海上陶瓷贸易继续繁荣,龙泉窑的良好的发展势头也得以延续。1976 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了一艘元代沉船,共打捞出1万多件瓷器,其中仅龙泉青瓷就占了3000 多件,可见龙泉青瓷在元代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1979 年为配合浙江省紧水滩水库工程的兴建,文物部门在龙泉县东部安仁口地区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元代窑址,所有的这些资料都表明,元代龙泉青瓷生产规模仍继续扩大,窑址和产品的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产品种类增多,远销海内外。 元代的龙泉窑瓷器在风格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与入主中原的蒙古统治者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他们被汉文化所同化,另一方面也把蒙古族草原文化的大气与粗犷带到了中原。元代龙泉窑青瓷器型高大,胎体厚重,出现了大件青瓷碗器,在龙泉安仁口窑址曾发现有口径达42 cm 的青瓷大腕。大件青瓷碗器的出现一方面与元代蒙古族的文化有关,也与这一时期龙泉窑的窑型改变有关。元代龙泉窑的窑型仍然沿用了以往长条斜坡形的龙窑,但长度缩短,这一改变有利于提高炉温,并使热量分布更均匀,因而有条件烧出大件青瓷碗器,大件青瓷器的烧成标志着元代龙泉窑烧制技术上的新成就。除了大件青瓷碗器,元代新创的碗型中还出现了与游牧生活相关的高足碗。 图1 元代龙泉窑用刀或钳子刻划成的莲瓣纹碗 元代的龙泉窑仍然喜欢使用石灰碱釉,但装饰手法增多,出现了印花、贴花和堆塑等新的手法,这些新手法比较适合石灰碱釉这种厚釉。与南宋的龙泉窑青瓷碗相比,元代龙泉窑青瓷碗更重纹样装饰,几乎每件青瓷碗都有纹样装饰。如元代的莲瓣碗比南宋的莲瓣碗的装饰方法更丰富,莲瓣纹以刻划和切削等方法制成。如图1 的元代莲瓣边线用刀或钳子刻划而成,刻划明显,即使釉层厚,纹样也能清晰地显示出来,这种手法是元代特有的。 图2 元代龙泉窑的莲瓣碗 图2的元代莲瓣碗用刀斜刻成莲花瓣面,中间有瓣脊,多数瓣面逐渐演变成为狭长的形状,形似菊瓣,这是元代所特有的莲瓣碗,这种莲瓣造型更具装饰性。 元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元代龙泉窑青瓷碗在造型和装饰手法上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元代也成为继南宋之后龙泉窑发展的又一次高峰。 (下节预告:明朝龙泉窑青瓷碗) 馆藏文物欣赏 名称:龙泉窑印龙纹青釉盘 年代:元朝 尺寸:高7.5cm,口径42.9cm,足径29cm 现藏于: 故宫博物院 此盘敞口,浅腹,坦底,圈足。里外施青釉,底部无釉,露胎处呈火石红色。盘心模印云龙纹,内壁刻划花纹。此盘器形较大,胎体厚重,釉呈青黄色,在较厚的釉层下模印的云龙纹清晰可见,据此表明这是元代龙泉窑青瓷的典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