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这一特殊的政策文件。这对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应对复杂多变环境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对即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来说,要素市场建设和要素配置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要素市场”。如何看待《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在文化要素市场方面需要重点关注什么,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一个背景”、“五大要素”和“一种关系”。
一、关注特殊背景 既是应对短期形势,也是应对中长期重大局势变化。 作为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要素市场化问题在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2019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作为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而在时过四个月的此时印发公布,显然应有更加特殊的含义,和当前因新冠病毒疫情以及可能引发的国际重大变局这一背景有密切关系。 就文化发展而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体系有多大韧性,主要看文化产业有多大韧性。在本次疫情中,我们已经给看到,基于文化产品市场化先行但文化要素市场化滞后的文化产业,抗击打击的能力是较差的。疫情来临,产品竞争力让位于要素竞争力,没有一两项要素“硬核”,很多文化企业迅速进入亏损、停业停产状态。如果大面积的文化企业最终破产和解体,由此带来的就业问题、产业失衡问题对整体经济和社会都会形成较大的冲击。 而更重大的考验可能还在后面。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中长期巨变正在酝酿之中。为了应对变局,我国经济需要强化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需要抗争“逆全球化”趋势,这都需要一个具有完善市场机制的经济体系。没有完善市场机制的经济体系,不会使世界对其具有更高的依存度。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没有文化市场的完善,就没有应对变局走向世界的能力。而在巨变来临之时,产业的生存依然需要依靠自身强大的市场体系。一个有韧性的文化产业,是基于其产业化水平,更高一层是基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程度,即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质量。如果文化缺乏生存能力,缺乏足够的韧性,被迫回到计划时代或完全财政供养体制,文化将完全失去体现“软实力”的价值。只有产品的市场化,没有要素的市场化,是无法形成完善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所以,文化产业也需要一个积极的文化产业要素市场机制体制构建过程。
二、关注五大要素 特别关注具有新经济发展要素特征的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 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和数据是《意见》提出的五大要素,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完善的主要内容,这些都与文化产业有密切的关系。 土地问题在文化经济政策中一直都是老大难问题。《意见》要求“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作价出资(入股)等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调整完善产业用地政策,创新使用方式,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 这对今后文化产业用地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空间。产业用地政策是针对特定行业制定的专项用地政策,以往的文化产业用地主要体现在原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过程中,在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融合发展、电影发展等领域有少量的单独的支持政策,一般文化企业在土地资源配置中不仅没有优惠政策,即便能与其他行业有平等待遇也较为难得。 资本对文化产业来说不仅是文化金融问题,也是文化要素市场问题。《意见》在资本要素配置上的要求提供了一个规范、宽松、开放的金融市场蓝图,其中有几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股市和股权市场的市场化和法治化问题;二是债市的注册制发行改革,这是个重要的信号;三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的提法,金融市场的松绑势在必行,这在当下至为紧要。对文化产业来说,虽然文化金融已经取得一定的进步,但近两三年一直都在规范和创新平衡发展周期徘徊,尤其股权市场处于低迷的状态,债权市场规模增长但供给主体单一,亟需通过资本要素市场改革激发资本活力。 劳动力要素供给和人力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是文化产业高质量的难题,不仅创作生产人才质量不高,产业管理人才奇缺也是主要瓶颈之一。在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改革中,需要关注几个方面给文化产业的利好:一是新型城市化提供的产业人才增量的利用,以及城市群人才圈的培育;二是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培训及技术技能评价制度的建立。 技术要素贯穿了工业经济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改变了所有的行业,包括文化产业。自上个七十年代以来被证明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供给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迭代,技术创新正在新经济发展时代展现其更加强大的能量。《意见》对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问题有四个方面的要求,包括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等,这些对于越来越倚重与现代技术的文化产业来说,也都是亟需完善的方面。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文化科技研发、应用中的知识产权流转问题,还有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问题。 文化产业需要特别关注的具有新经济特征的要素的还有数据。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被决策层正式提出,这是大数据经济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意见》对此作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包括: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对于文化产业来说,文化数据成为重要的文化生产要素已经大势所趋,数据资产的价值已经被认识。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下,以文化数据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将迎来创世纪时代,所以构建文化数据评估评价体系和文化数据产权制度,在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制度下构建文化数字资产安全和保护机制都是当务之急。 传统的三种生产要素,即土地、资本和劳动力问题,在文化产业发展当中都是基础要素。技术和数据都具有新经济特征,需要特别关注。文化产业正以新文化经济形式成为新经济的一部分,技术要素和数据要素都至关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产业中,要素以文化资源形态存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如土地要素和文化属性的结合。另外,一些要素是文化产业独有的,也需要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构建,如版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是文化生产的最重要的要素形态之一。
三、关注一种关系 即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产业“双重性”的关系。 《意见》中对如何“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如何“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做了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在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方面,文化产业需要特别关注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以及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统一的要素市场格局下,专业的文化产业要素市场需要以平台和规则形式呈现出来。对我国文化产业交易所等以往以产品为主要交易对象的平台来说,要素交易不啻为一个良好的机遇。 但对文化产业来说,在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构建背景下,更重要的是要关注文化要素配置市场化问题和文化产业“双重性”的关系问题。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机制就难以建立,所有规则都要大打折扣。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于文化产业则无大的意义,或者说,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文化产业发展将继续走在政策和投资驱动为主的老路上。文化产业具有经济属性和文化属性两种属性是一种共识,由此,文化产品既有商品属性也有文化属性(或意识形态属性),而发展文化产业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但是如果有此将两种属性对立起来,则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将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效益的量化对比值也是不科学的。尊重文化属性,优先考虑文化产品对社会的文化价值,并不意味着忽视经济属性,不意味着文化市场机制的“终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早已为文化产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继续提出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其中更明确提出要“健全文化要素市场”。所以,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下健全文化要素市场,具体到当前形势下的需要,就是要明确文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合理性。鉴于文化要素的特殊性,要相当明确地界定这些要素的哪些部分不能通过市场化配置,而不是以“双重性”之名左右摇摆甚至一竿子打死。应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能以市场方式提供要素供给的,应多引导少干预,多竞争少垄断,让市场机制在文化要素配置中切实发挥作用。
顾问风采 金 巍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文化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 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