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1658 0690
首页 > 新闻动态 >正文

深圳文博会搭建“一带一路”文化大舞台



5月20日,为期五天的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圆满落幕。在本次文博会中非遗文化伴手礼——云溪陶创作的“镇宅神兽”瓦猫亮相深圳文博会并深受青睐。



彩云之南,蹲守屋顶的那只神兽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屋脊上,常常都会有一个或一些建筑构件,在不同地区的民居房顶屋檐上,这类的装饰性构件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仙人走兽,在南方,也有飞鸟鱼虫,但大多是被艺术化了的造型,具体安装位置也有区别,其寓意也丰富多彩,或驱邪,或祈福,或迎祥。在云南,有这样一份静谧的传统文化,让人们感受非遗手工艺的温度——“瓦猫”,“每家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大大的嘴,猫不像猫,虎不像虎。"说起这条民间俗语,一些老昆明人或许知道答案,它说的就是老昆明的民俗物件儿瓦猫,用于强宅气、镇鬼神的纳福辟邪之物。



云南瓦猫:屋脊上的守望者


百年前的云南昆明,家家户户屋顶,都盘踞着一种叫瓦猫的生灵。陶制,似虎,头顶个“王”字;但更似猫,体态优雅。瓦猫的真身,是我国自古敬奉的门神手里牵着的“食鬼之虎”。自从被请上屋顶,它便守家护院,就渐渐变成猫的模样。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昆明的老屋顶大都被高楼吞噬,瓦猫没了栖身之地。与它一同消逝还有这门制陶的手艺。而在丽江、呈贡、玉溪、曲靖、楚雄、大理、文山等地,这只萌态可掬,而又令人敬畏的镇宅瓦猫,以其慑人心魄的造型,仍显示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它们以各种姿态,高踞古城、乡间的屋顶之上,守家护院,吞食一切来犯之鬼怪。瓦猫作为凝聚民俗文化的一类标志物,它诞生的时间应该是久远的,若我们假设它诞生于南诏国或大理国时期,那就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唐宋时代。瓦猫,是边陲最长情的守护者。



非遗文化 创新传承


瓦猫的传奇,就如同它自立屋顶一隅的神秘感一般。看到瓦猫,便能感受到一种神秘的力量和原始的美。云溪陶便是如此应运而生,云的怀抱,溪水的哺育云溪陶的创作人王子强与李萍师从云南省雕塑名家李小兵老师,毕业后多次前往景德镇陶艺深造,2015年初创立云溪陶。他们在传统瓦猫的基础上保留其形象并加以创新,让它更符合现代的审美和生活,创造出瓦猫的一系列衍生产品如茶叶罐、香器等,主要创作方向以非遗瓦猫传承与创新以及陶瓷绘画为主。其中部分作品联合云南省博物馆开发制作。在云南获得诸多奖项,也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创立云溪陶的初心是想呈现出瓦猫文化的最大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需要一份静谧的传统文化,让人们感受非遗手工艺的温度。



在文博会落幕后,云溪陶的创作人、云南省青年陶艺家王子强、李萍到访深圳文交所战拓部区块链应用基地,共同探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


作品赏析



云溪陶 创作人:王子强  李萍

2015年毕业于玉溪师范学院雕塑专业,师从云南省雕塑名家李小兵老师,毕业后多次前往景德镇陶艺深造,2015年初创立云溪陶,工作室位于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瓦窑村,至今在云南丽江开业品牌陶瓷店,与云南省博物馆合作在馆内成立云溪陶品牌专柜。代表作瓦猫更是获得省内外艺术美术馆的高度认可,获奖无数。以原创手作为精神,致力于打造每一件有温度的原创陶瓷艺术品。

创意人所获奖项

2015举办玉溪师范学院首个陶瓷个展

2015年毕业创作获得学院金奖,铜奖

2015云南省文博会“工美杯”金奖,银奖各一项

2016玉溪市工艺陶瓷比赛二等奖

2016云南省工艺杯二等奖

2016第三届云南省雕塑展入选奖和三等奖

2016玉溪市工艺陶瓷比赛二等奖

2017年玉溪市陶瓷工艺作品大赛一等奖两项

2017年玉溪市陶瓷工艺作品大赛二等奖两项

2017年云南省旅游产品设计大赛一等奖,三等奖

2017年作品入选云南省美术作品展

2018年玉溪市陶瓷工艺作品大赛一等奖

2018年玉溪市陶瓷工艺作品大赛二等奖

2018年云南省文博会“工美杯”金奖两项

2018年云南省文博会“工美杯”银奖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
24小时咨询热线:138-9002-3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