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深圳文交所“艺术金融平台”携手我所专家顾问及艺术金融行业专家,为广大艺术品投资者及爱好者推出系列艺术公开课。艺术品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在艺术公开课中,专家将带您品鉴艺术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里汲取智慧和力量,让广大艺术品投资者及爱好者在居家抗“疫”的时候也能学习和了解艺术品知识!
本期是艺术公开课第一课,由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王正心老师主讲,他将为大家讲述宋代五大名窑。
王正心
—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中国文物学会收藏鉴定委员会副秘书长
全国艺术品质量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家顾问
有人说,
我们智慧的祖先用火把泥土烧成了宝贝。
伟大的远古先民,于刀耕火种的生存实践中,
再次发现了火的力量。
于是,
人类一个伴随文化生存的时代到来了。
其标志,
就是“陶”的出现。
瓷器的出现,大概在3000年以前。自商周晚期中国出现了原始瓷,至汉唐,陶瓷的烧制技术已经臻于成熟。
汉唐盛世,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文化形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中,陶瓷文化已呈茁壮之势:长江以南形成了以越窑系为主的青瓷文化;长江以北形成了以邢窑系为主的白瓷文化。即所谓“南青北白”。
大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文化学术上更是大大超越了前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宋代文化体系。其主要表现是:哲学、美学、科技、教育、文学、艺术、戏曲、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空前繁荣与发展,文人的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社会形成了重文轻武的局面。
学院教育的兴起、皇帝的文人化,又使得整体民族文化素养得到了普遍提高,等等这些又都对制瓷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它不仅要生产能够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需要的民用瓷,还要进一步提高制瓷工艺,生产出能够供皇宫、贵族、官僚等上流社会使用的玩赏和陈设用瓷。
于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史无前例的制瓷新格局出现了。
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形成了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八大窑系。
各地窑口,在工艺上竞相效仿,相互渗透。各个窑系除了充分发挥自己的生产优势和技术外,还积极吸收外来新技术、新工艺;博采众长,优势互补。在造型设计、胎釉配方,工艺成型、绘画装饰、美学理念等诸多方面更臻完美。技术的交流与借鉴,更进一步形成了各窑系的独特风格,生产出具有地方特点和不同窑口特色的优质产品。
这一时期可谓是:百花盛开,群芳争艳。
陶瓷史上将这一时期全国著名的窑口群总结概括为八大窑系:即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的白瓷窑系、越窑系、建阳黑瓷窑系等。
皇家的审美取向,引导着社会的审美潮流。两宋宫廷经过严格的筛选,从全国各地众多窑口中选取供瓷,或者垄断烧造。最终“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脱颖而出,成为两宋宫廷垄断或指定进御的官窑,由宫廷派专职官员进行监督烧造。
宫廷对产品要求严格,工艺上精益求精,烧造不计功本。为了显示皇室的威严和尊贵,普通的生活用瓷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专利品,民间禁烧,禁用。烧造过程中,产品的式样、器型、釉色、均须按照宫廷的严格要求进行。
极端专治和严酷的管理下,其技术的创新、工艺的改进以及工匠能动性的发挥,无不达到极致;严格的检选制度,更使产品的质量提高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程度。
各种客观条件的成熟,将宋代的制瓷工艺,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
宋代五大名窑就像五朵盛开的奇葩,
纷纷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因产自河南汝州而得名。该窑口以产青瓷著称,其胎质细密,呈香灰色或灰白色,色有天青、天蓝、葱绿、虾青、卵白等;汁水莹厚、如脂似玉。常见片纹有:蟹爪纹、鱼子纹、鱼鳞纹和蝉翼纹。另外还有如古文献中记载“有纹者真,无纹者尤好”的无纹汝窑。
汝窑的釉子配方独特,以当地盛产的一种美丽的矿石玛瑙粉碎入釉。因而釉面呈现出特殊的光泽,一种高雅素净的莹光效果。用高倍放大镜向釉下观看,釉层结构非常状观,釉内除有间距的分布着明亮气泡之外,还会出现很多如星光般亮点。这大概是玛瑙结晶体折射光线所致。另有一种鱼鳞状大开片的汝窑,釉下会出现五彩斑斓的折光效果,如霞光彩虹,非常美丽。
宋代汝窑天青釉胆瓶
宋代汝窑粉青釉温碗
宋代汝窑天蓝釉纸槌瓶
宋代汝窑天青釉四足水仙盆
因窑址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而得名。其特点是:造型端庄、胎质呈灰色、灰黑色,细腻坚致,釉层蕴润,窑变美妙,红紫相映,紫口铁足,芝麻酱底,开片密集。
钧窑瓷器尤以美丽的窑变而得名,它创造性地使用了铜红釉,并由此繁衍出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朱砂红等多种窑变色彩,红中有紫,紫中有蓝,蓝中泛青,青中透红,青蓝错杂,红紫掩映,苑如天空中的一片彩霞,绚丽多彩。
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等诗句来形容。其釉色的美妙灵活。除此之外,瓷器的周身还布满珍珠点,兔丝纹,鱼子纹,蟹爪痕和曲折迂回的蚯蚓走泥纹等美妙流纹。
宋代钧窑海棠红窑变釉仰鐘式花盆
宋代钧窑玫瑰紫窑变釉鼓钉洗
宋代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宋代钧窑天蓝釉如意枕
官窑的烧造,在历史上有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之说。北宋官窑又称汴京官窑,为北宋大观年间皇室直接建立;南宋官窑,为宋室南渡之后,由皇室在杭州建立的官窑,分别有修内司和郊坛下两处窑址。北宋官窑,胎骨有白、灰、褐红等色。釉色有月白、粉青、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面较薄,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开片等,也有作鳝鱼血状、油斑者,形成如金丝铁线等大小不等的开片。
南宋官窑粉青釉竹节洗
北宋官窑粉青釉贯耳瓶
北宋官窑月白釉八方贯耳瓶
北宋官窑粉青釉六方竹节瓶
相传为龙泉窑的一个分支。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其釉多为失透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兼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器表有大小开片,大片为黑色,小片为黄色,有金丝铁线之说。单一小黑色开片者称“百圾碎”。
南宋哥窑米黄釉四足水仙盆
南宋哥窑米黄釉鼓钉洗
南宋哥窑月白釉簋式炉
南宋哥窑米黄釉葵口碗
因产自河北定州而得名。胎色细白,胎质坚致。釉色主要有:白、紫、黑、绿等。装饰手法主要有刻花、划花和印花,线条清晰、图案规整,釉色白润。紫定色紫、黑定如漆,绿定如翠。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盘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盘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净瓶
北宋定窑黑釉金彩梅瓶
宋代瓷器,在全面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使其上升成为一种文化,对后来的制瓷业形成了全面的昭示和垂范,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其主要表现在:
师法自然的造型理念,博采众长的器型设计。宋代瓷器,在造型理念上深受当时道教文化审美取向的影响,取法自然界中的诸多自然物型,准确模仿自然界中的各种像生,诸如小动物,植物的叶子、花瓣、果实等物型。除此之外,还部分沿袭陶的器型;广泛借鉴青铜器、金银器、玉器等其他门类的造型特点。器型包括:祭器、礼器、明器、文房用具等;玩赏摆件、饮具、生活使用器皿也一应俱全,大约上百种之多。其造型之准确,比例之考究,已达到“增一分则多,减一分则少”的境地,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造型体系。纵观以后元明清各时期瓷器,均无法与之比拟。
崇尚自然的色泽搭配,追求质感的胎釉结合。五大名窑中胎体的颜色,除定窑外,汝、钧、官、哥{甚至包括宋龙泉、耀州、越窑中质量上乘者}多为灰色或褐色的胎体。这几处窑址地点各异,取材不一,而胎色近似,想必应该是一种理性的把握吧。
与之相配的透明、半透明的色釉施于其表,色感格外深沉、稳重。烧溶状态下釉面的垂流,以及圈足垫烧,会使器物的口沿露出青紫,底足呈现铁红,如此“紫口铁足”更是增强了瓷器的厚重感和古朴感。钧瓷的烧造,宋人一改鲁山花釉的各种缺陷,配制出绚丽多彩的铜红釉,烧制出茄皮紫,海棠红,玫瑰紫,朱砂红等丰富的釉面效果;汝釉的配方中添加了玛瑙;官釉的配方添加了玉石。使得釉面上呈现出深沉含蓄,温润如玉的效果,这是以后历代仿烧瓷器中所未能企及的。是宋人“追慕玉德”的文化体现。
完备精良的成型工具,精益求精的烧制工艺。宋代瓷器的烧制工艺和烧制手段,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专业水准,这是成就宋瓷之美的物质条件。以汝窑为例,其成型,采取手工拉坯为主,其他手段为辅的成型工艺。如器物的耳把、握手、乳状足、贴花等,采用模印雕塑手法制成。器物的装饰手法:塑、雕、贴、刻、划、印等。成型工具有:修坯工具抿子、印花工具印模、修磨工具砰磨器、碾子等。
烧制窑具有:匣钵、支钉架、垫圈、垫饼、火照等;据窑址发掘实物观察,汝瓷的窑炉设计也是非常科学和讲究的,达到了科学性与使用性的高度统一。由此,宋瓷先进的烧造工艺可见一斑。
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崇尚造化的审美取向。中国的文化,历经汉唐一个全面发展和繁荣的时期,又经五代的分裂与整合,到宋代,已经变得归真和理性。程朱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道教的盛行;宋词、清明上河图等文化形态的出现,都标志着宋代一个新文化格局的形成。这种理性回归的文化取向,表现在陶瓷烧造上,就是一改唐代陶瓷雍容富丽的风格,变的含蓄内敛,庄重自然。造型上追求庄重古朴,装饰上追求简约含蓄,色泽上追求素净淡雅。尤其受道教文化“尚青”理念的影响,开始崇尚青色,并赋予了青色更多的美学内涵。出现了天青、粉青、翠青、豆青、虾青、艾青、卵青、灰青等众多逐青的颜色。其中,天青被奉为诸色之尊。“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既是是宋人梦寐以求的精神至境,也是道教敬天畏人的思想体现。然而造化也真的有这般神奇,“雨过天青云破处”这种难以用一种准确色彩将它描绘的色感,竟然被微妙的定格在汝窑、钧窑瓷器上。我们不得不惊叹宋人的造化神工。细观天青色汝窑瓷器、钧窑瓷器,你会发现:没有哪一种颜色可以将她描绘,没有哪一种光泽可以将她比喻。同时你又会感到:没有哪一种颜色不包含其中,没有哪一种光泽不蕴藏其里。真可谓;风回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
如果是上天的昭示赋予了宋瓷丰富的色彩,那么,更是万物的造化描绘了宋瓷美丽的片纹。
且看汝、钧、官、哥,定,素净的釉面上,不见粉黛铅华,有的只是:好像鱼籽薄蝉翼,又如蚯走泥纹;道是冰裂滴鳝血,也似泪痕挂红唇。这些源于自然、源于天机的美韵,传递的正是宋人中庸和谐的生存之道和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
守文弱主书生见,三百年来两宋官。后来的明人,在讥笑大宋王朝那个“精翰墨却不懂治天下”的弱主时,不是无意中点赞了那抛却亿万江山而守住的一脉中华文化吗!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我们分明从乾隆爷那声“仿汝不似汝”叹息中听到,曾经家家户户传唱宋词的那个“宋瓷时代”已经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
时光的记忆里,绕梁的不过是一段,永不再回的千年绝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