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不久之前,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一方面,《意见》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后续发展做针对性规划,指明道路方向。回溯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历程,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重要战略。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战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了乡村振兴“三步走”的具体战略安排: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阶段性目标以及远景规划。
(图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线|来源:网络公开)
另一方面,《意见》的出台不仅仅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标志着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整体格局,以颁布官方文件的方式着重强调了文化产业同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血肉联系。日前,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发布的《2021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文化产业发展应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准确把握“时代使命、疫情影响、科技革命、市场供需、全球格局”这五方面的新变化并以“顶层设计、文化遗产、数字化战略、改革创新、要素集聚、国际交流与贸易”等方面为突破点发展建设文化产业。
(图片:文化产业相关国家政策出台时间线|来源: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制作图片)
摘 · 要
沉浸式乡村是落实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手段之一,《意见》的出台对其发展影响重大。《意见》的出台不仅在宏观层面上,强调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乡村建设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实际,沉浸乡村打造过程应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千村千面、“一村一议”、“一村一貌”、“一村一培”式发展,而且在微观细节上,《意见》也为沉浸式乡村打造过程中面临的农业现代化、农村清洁化、农民参与度等问题提供了权威指导意见。
本文将结合《意见》中的核心观点与具体方略,立足国家战略决策,探讨沉浸式乡村打造的模式与路径。
一 · 沉浸式乡村打造原则
结合《意见》中对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要求,在沉浸式乡村打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遵循四方面的原则。
一是双效统一,社会效益主导原则。沉浸式乡村的打造过程,一方面要挖掘乡村美食、美景、历史、文化、人文等非物质文化,并创造包括但不限于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弘扬、疗愈解压舒缓社会压力等方面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要在此过程中完成变现以及项目营收,创造经济效益。
故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沉浸式乡村所兼而有之的两种特性,二者地位均十分重要。从定性角度来说,沉浸式乡村的社会效益是统筹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之前提,而沉浸式乡村的经济效益则是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农村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之保证。而聚焦到定量角度,既然《意见》中已明确指出“文化引领、产业带动”的发展原则,自然回归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典型代表的社会效益以及以物质财富创造载体之一的企业为典型代表的经济效益这二者的关系问题问题上时,同理应发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领作用,以沉浸式乡村的社会效益为主导,由相关产业带动经济效益。
综上,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不仅包括对乡村当地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的赋能,更包括对生活于其中的村民的思想知识及其物质生活水平的赋能,是一个由表及里、逐层深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双效统一过程。
二是村民主体,多方共同参与原则。结合《意见》中所明确的“农民主体,多方参与”原则,在沉浸式乡村的打造过程中,同样应加强农村社区交流,提高居民的参与度。唯有取得了广泛的居民基础,聆听当地土生土长的居民的意见,获得他们的支持,得到他们的帮助,才能给予沉浸式乡村打造更切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的发展土壤。
当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在此处同样适用,故而村民是沉浸式乡村打造的主体力量,但不是唯一力量。国家政府的资金扶持、政策支持、法律规范,企业力量的介入,社会各界有志之士的出谋划策,相关高等院校的项目合作等均是沉浸式乡村建设参与者团队的一份子。
(组图:居民参与共建美丽乡村|来源:网络公开)
三是政府引导,市场有效运作原则。结合《意见》中所明确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政府同市场应是二元协作关系,互相打好配合,明确责任和权力边界,在履行好自己管辖范围内职责的同时不过多干预影响另一方的运作机制。这要求政府有为,市场有效。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而要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激发其活力。
四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原则。结合《意见》中所明确的“科学规划,特色发展”原则,沉浸式乡村打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要规划什么、发展什么的问题。规划应从实际情况出发,符合乡村当地的环境、资源、经济承载力,秉着科学可行的原则进行。同样,沉浸式乡村的魅力所在是其第一无二性而非千篇一律性,应明确发展特色,因地制宜,走突出强调个性化的发展道路,由此才能最大化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二 · 沉浸式乡村打造的重点领域及对应发展路径
《意见》中指出,文化产业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赋能的八大领域分别是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以及文旅融合。同样,上述的八个方面也是沉浸式乡村打造的重点。
结合以上八点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偏重创意营造、内容呈现、调动视听触嗅味五感以及科学技术助力发展的特点得,在沉浸式乡村打造的过程中,也应将当地发展特色同以上八方面进行统筹考虑,回归内容的创意呈现本身,增设游客可以亲自参与制作的活动版块,利用互联网、自媒体等元素打通线上线下两条乡村宣传阵地。如设立相关的创意比赛整合来自学校、企业等方面的资源;又如进行乡村元素加手游的游戏开发,采用“2D+3D”等技术手段在游戏世界中“畅游”乡村;再如利用自媒体平台提供“云旅游”、直播卖货活动等。
对此,乡村应充分调动上述八大领域为其赋能。
一是创意设计赋能。乡村应同创意设计相关载体进行广泛合作。鼓励相关企业、平台、工作室以及个人设计师扩展沉浸式乡村相关项目,提高乡村经济附加值,带动乡村环境整治提升。
二是演出演艺赋能。采用演出机构加乡村特色资源的协作模式,因地制宜开发乡村演出项目、培养乡村演出队伍,进一步发展提升乡村舞蹈、戏剧、曲艺、游艺、杂技等业态,同时,也可选择性引进一些新兴、发展态势良好的相关业态,如相声、脱口秀等。
三是音乐产业赋能。利用政策打通音乐工作者、各类音乐组织和乡村传统音乐之间的那堵“墙”,赋予沉浸式乡村独一无二的音乐名片。
四是美术产业赋能。以美术相关专业从业者带动农民画师、雕刻师的整体创作质量,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发展模式。同时,因增强乡村美学的普及教育,推动更多美术元素融入到乡村的建设当中去。让美的理念与乡村自然风光之实景交融。
(组图:乡村创意实景|来源:海峡假日国际旅行社)
五是手工艺赋能。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艺术家等带领村民结合实际开展手工艺创作生产作坊,推动小至纺织绣染编,大到传统建筑空间营造的手工艺活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和一代人的“指尖记忆”,达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效统一。
六是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赋能沉浸式乡村打造有赖于数字文化企业发挥其资源优势,对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活化,从而创作并传播一批展现乡村特色文化、民间技艺、乡土风貌、田园风光、生产生活等方面的数字文化产品,规划开发相关体验项目,带动乡村文化传播展示消费、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特色农产品销售。
七是其他文化产业赋能。结合各地文化资源禀赋,针对性培植地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突出、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的文化业态。具体包括推动乡村茶、中医药、美食等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特色文化制造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地方特色节庆会展活动,推动优秀农业文化展示区建设,运营具有乡土特色的艺术节展等。
八是文旅融合赋能。走相关文化业态加沉浸式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在具体举措上,提出实施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培育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依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研学游、体验游,支持有条件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场所,全面推进“创意下乡”等。
综上,以合情项目为依托、以合适人才为主导、以合理传播为窗口,方能打造出重点突出、重心明确的沉浸式乡村蓝本。
一是合情项目为依托。项目的平铺需同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契合。与《意见》中指出的“乡村建设中的各类文旅项目应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文化、创意内涵,避免‘过度地产化’对乡村地区带来的负面效应”同理,沉浸式乡村的打造过程也应顺应乡村自身的文化气韵与其发展客观规律,重点挖掘乡村本身的特色与潜能,而非填鸭式、公式化地套用生硬的公式、框架规划其未来发展。
二是合适人才为主导。这里的人才因从内外两方面来统筹考虑。一方面从内部人才来说,应提高乡村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与受教育水平,重视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以及文旅融合相关要素发展,将之融入居民生活,提供学习条件,从而培养出当地特色文化传承人;另一方面从外部人才来说,应积极打通农村同企业、高校、社会各界人士合作的高墙,广泛吸纳外部人才资源,为乡创团队引流。从而达到《意见》中指出的“通过各种政策举措吸引相关从业者、高校毕业生、返乡小镇青年、企业家等各方人才走进乡村”之效果。
三是合理传播为窗口。互联网、短视频、联名手游等均可作为理想的对外传播窗口。一方面镜头的记录能够将乡村的文化景观传送到千家万户,产生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积累一定的流量与点击量后,也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电商运营,输出有乡村当地特色的产品,拉动经济效益。同样立足于互联网、大数据下的新时代,利用店商品台上产品的月销量、好评数、观看人数、点赞数等数据,经营者能够以一种直观化、可视化、数据化的方式第一时间了解对相关产品的反馈,从而根据用户反馈调整产品的产出配比,优化产品结构。
三 · 沉浸式乡村打造的战略模式解读
沉浸式乡村打造的战略模式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互相呼应与配合。新时代背景下,沉浸式乡村打造需结合《意见》传达的精神与四项原则,立足数字化、品牌化、国际化的时代发展需要;空间场域上需考虑乡村实际的自然资源与特色元素,做针对性统筹和异质化产品产出;人才资源上需增强内部“造血”能力和外部各社会各界相关人才资源支持。打好人才储备战略、生态环境维稳战略、用地保障战略。
编者后记
沉浸式乡村的发展是乡村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助力乡村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乡村振兴实施的具体方略方法。诚然,由于各个乡村在经济、交通、历史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其发展的历程必将是螺旋式上升的,会经历反复的打磨与推敲。然而,只要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正确领悟《意见》的重要精神指示,把握原则、找准路径、明确战略,其发展道路虽曲折,未来前途亦光明。
图文来源:沉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