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底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三农”工作时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的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部署,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让脱贫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逐步走上共同富裕道路”作为“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七项重点任务之一。目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取得重大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但是,规模性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乡村振兴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深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首先完成的重要任务。2020年我国成功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党中央作出将“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进行部署。从实践维度看,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共识广泛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要性紧迫性是由摆脱绝对贫困后的脱贫人口脱贫地区脱贫基础脆弱、边缘户基础不稳定、脱贫地区发展基础薄弱等特征所决定的,而实现共同富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必然要求扎实推进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稳步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但是,近期的基层调研发现,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决策部署的要求,部分干部群众对于为什么要实现有效衔接、如何实现有效衔接的认识还存在一定误区,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全面认识。对巩固拓展有效衔接政策理解认识还不够全面、还不够到位。例如,从地方政策设计、座谈情况来看,部分干部对“拓展”缺乏足够认知,对“振兴”缺乏充分认识,对“巩固”理解存在片面现象,更多的是仅仅满足于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等底线性目标,有的还存在盲目乐观倾向。此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必然、脱贫攻坚成果对乡村振兴的基础性作用等也缺乏足够的认识。二是缺乏理论支撑。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的思想体系理解还不够深入、透彻,对于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顶层设计背后的理论逻辑缺乏系统认识,推动共同富裕整体性没有完全呈现,大局观也还没有根据实际需要得到凸显。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存在固守思维、缺乏巩固拓展最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的视野等。三是缺乏战略谋划。主要是还存在为规划而规划的现象,规划中对现阶段及未来发展中诸多变量因素,例如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三新一高”战略要求以及科技水平、疫情影响、生活方式、思想变化等因素考虑不足。再例如,部分干部认为巩固脱贫成果难度不大、没有准确把握有效衔接的艰巨性长期性战略性,也就难以完全做到立足当前、面向长远进行谋划,难以体现出足够的历史耐心。四是缺乏系统观念。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需要充分运用脱贫攻坚形成的物质成果、理论成果,需要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振兴与发展安全、需要防范风险,需要“五位一体”推进五大振兴,需要城乡融合发展。实践中,不少地方在政策设计、战略规划、工作推进中系统观念大多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和呈现。从学术研究维度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历史过程,涉及众多学科和领域,需要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该领域的现有研究还存在不少局限。其一,有效衔接的研究多数从实践视角出发,着眼于如何在工作上实现衔接,对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规律性研究略显不足。其二,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视角更多关注于有关的某一微观领域,例如,以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背景,更多研究农村基层党建、产业融合模式、乡村旅游、养老、新型合作社经济实现现代化路径、“五大振兴”等问题,而从宏观视角出发,着眼于巩固、拓展、衔接、振兴的整体,研究这一历史性系统工程的逻辑体系、现实困境、战略目标、路径与机制等方面的成果也略显不足。其三,整体性系统性研究偏弱。有效衔接涉及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等不同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总要求”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从宏观上的整体把握,研究成果才可能更科学、全面地指导实践。其四,实证研究略显滞后。诸如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碎片化、乡村缺乏内生增长动力等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短板问题,基于深入调研、分析提出的对策偏少。多学科融合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研究成果的严谨性和权威性。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没有政治上的坚定,就没有行动上的自觉。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决策部署,关键和基础是要解决好理论认识问题,尤其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演进逻辑。基于上述实践、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和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构成了有效衔接战略演进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此为指引持续提升的理论素养、战略思维能力与坚持系统观念,是有效衔接战略演进的支撑。保持历史耐心,不断完善动力机制和优化工作推进体系,是有效衔接战略演进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必须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接续推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要认真总结借鉴脱贫攻坚积累的宝贵制度成果和精神财富,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逐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唐仁健,2021)。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历史经验的总结及其时代运用的角度看,脱贫攻坚的历史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一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脱贫攻坚纳入治国理政的总体布局,强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选派用好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二是坚持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我国贫困地区发展和贫困演变规律,提出了一些解决贫困问题、攻坚克难的新思想新观点,做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形成了思想深邃、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这套理论体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开放性、历史性、国际性等鲜明特征和理论品格,指引脱贫攻坚战从胜利走向胜利。三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一方面,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始终坚持。脱贫攻坚战的目的就是为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奠定基础,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体现在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直接目标,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建立健全一整套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为治国理政其他领域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提供了方法论和实践经验,也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坚持系统观念。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质就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中全面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实践贫困地区全面从严治党的实现路径,充分体现了复杂系统工程的特征,体现了统筹推进观念的要求。五是坚持精准方略。我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精准方略,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不仅适用于解决贫困问题,也同样适用于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精准方略已逐步发展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论。六是坚持大扶贫格局。通过政府、市场、社会互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联动,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组织开展定点扶贫,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热情参与,构建全党全国全社会合力攻坚的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凝聚起向贫困宣战的磅礴力量。七是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以激发内生动力为目标,把培育脱贫群众的内生动力、脱贫地区的发展动力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根本。脱贫攻坚战不仅历史性解决了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更是大幅度提升了脱贫地区的发展能力,极大调动了广大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了内生脱贫动力,激活了亿万中华民族儿女扶危济困的内心本性,为促进社会和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精神基础。八是坚持要素有效保障。在脱贫攻坚战过程中,确保各项要素的投入,例如资金、人才、土地、制度等要素的供给。同时,注重资源投入使用的有效性。如在资金要素投入方面,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动员政策银行、商业银行、专业银行创新参与形式,统筹各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投入使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强化扶贫资金监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要素保障。九是坚持改革创新。精准方略是对传统的、已有扶贫体制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改革创新是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理念、程序、方式、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始终贯穿脱贫攻坚时期出台及实施的各项政策全过程。十是坚持从严考核评估。把全面从严治党要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和各环节。开展脱贫攻坚的政治巡视、专项巡视,突出实的导向、严的规矩,把一切工作都落实到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上。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监督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让脱贫攻坚真正体现公平、公开、公正,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具有丰富的文化基因、深厚的理论基础、鲜明的实践价值。脱贫攻坚精神影响的不仅是某个人,或者贫困地区,影响的是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精神形成于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文化基因,其价值源泉来自于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宗旨使命。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基础是共同富裕,实践来源是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脱贫攻坚精神产生于脱贫攻坚,但不止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脱贫攻坚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精神谱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精神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振兴乡村、怎样振兴乡村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建立完善以理论素养、战略思维和系统观念为核心的有效衔接战略演进支撑体系,其实质就是广大干部群众一要不断强化理论武装、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有效衔接顶层设计的内在逻辑、发展方向和落实路径;二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保持历史耐心,谋定而后动;三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一)提升理论素养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础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提升干部群众理论素养的核心。总书记的论述从“三农”工作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进乡村治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工作、深化农村改革、强化乡村振兴要素保障、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刻阐述,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深入阐明了新时代“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全局工作中历史方位,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科学内涵,鲜明提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方向、时代要求、发展规律和推进路径,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顶层设计提供了根本遵循,为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提供了行动指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可以形象的比喻为如同建设一幢共同富裕大厦,地基好比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地基不牢,大厦不稳;承重柱好比粮食安全和五大振兴——承重柱越有力,大厦建得越稳越好;混凝土隔层好比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混凝土隔层一层层的往上搭建,共同富裕的大厦才能越来越高;砖瓦水泥门窗好比是城乡融合发展,农村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一体化要相互融合,首要的是推动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建设标准就是高质量发展要求,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保证共同富裕的成色。房顶好比就是共同富裕,是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建成高质量的大厦。建设大厦的技术工人就是广大乡村振兴干部,要汇聚广大乡村振兴干部的力量。建筑工则是农民,因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振兴必须为农民而兴。(二)提升战略思维能力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战略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判断和决策。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就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体现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总揽全局的战略智慧,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升有效衔接的战略思维能力首先要准确把握分阶段安排的战略目标。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底线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地区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到2035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乡村全面振兴。其次,要准确把握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向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转变,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从突出到人到户向推动区域发展转变,更加关注一个村、一个镇、一个县的全域发展;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市场有机结合转变,更加强调注重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第三,要准确把握以解决脱贫不稳定、脱贫地区发展水平不高、帮扶方式不可持续为主要目标的战略任务。通过采取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做好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强化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帮扶、抓好产业就业帮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实施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等综合性措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强脱贫劳动力就业帮扶、提升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倾斜支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等措施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分层分类落实救助帮扶举措、合理确定农村医疗保障待遇水平、完善养老保障和儿童关爱服务等措施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第四,要准确把握战略和策略的辩证统一关系,保持战略定力。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深刻领会、坚决贯彻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决策和部署;拓宽战略视野,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思考和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相关问题,把巩固拓展、有效衔接、全面振兴、共同富裕统一起来;增强“十四五”时期推进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设计的科学性和长远指导性,同时根据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增强策略安排的针对性、务实性和可操作性,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三)坚持系统观念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首要原则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历史性转移。“历史性”表明,不是短期目标任务,需要保持历史耐心。“转移”表明,不是脱贫攻坚战的简单地延伸,需要系统认识,同时也不是某个方面的转移,是全面转移。巩固拓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巩固拓展的方向是有效衔接,在巩固拓展的同时推进有效衔接。有效衔接的方向是乡村振兴。仅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言,目标很明确,因为“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通过兜底保障、动态清零完全可以实现。但是,如果不是用发展的办法实现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促进乡村发展水平整体提升,那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仍处于低水平,脱贫成果的稳定性和抗逆性难以持续提高,规模性返贫的“阈值”就会维持在较低值。这些都决定了推进有效衔接必须用系统观念去设计和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内容看,包含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从推进路径看,包含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大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哪个环节,乡村振兴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设计、推进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运用系统观念,才有可能确保整体效果。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要用底线思维,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方向,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而全面振兴乡村,为推进全民共富、全面共富、共建共富、逐步共富奠定基础。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握的系统关系。例如乡村振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与统筹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大变局的关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关系,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都需要用系统观念去认识、理解和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要完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从“十四五”时期更有力有效推进有效衔接工作看,强化动力机制、优化工作推进体系需要摆在突出位置。(一)持续强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动力机制增强领导力。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切实增强各级干部做好“三农”工作的政治能力。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层层落实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增强执行力。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运用到推进乡村振兴上,建立健全上下贯通、一抓到底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体系。落实县委书记抓巩固拓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责任,发挥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提升各级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各级乡村振兴干部的执行能力。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基层党组织书记,切实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用好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确保中央决策部署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增强动员力。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在保持现有结对关系基本稳定和加强现有经济联系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原则上一个东部地区省份帮扶一个西部地区省份的长期固定结对帮扶关系。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作用,强化以企业合作为载体的帮扶协作。坚持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机制,安排有能力的部门、单位和企业承担更多责任。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推动建强村党组织、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任务。增强创新力。一是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落实好过渡期脱贫攻坚调整优化后的涵盖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教育、健康、医保、住房、饮水、产业、就业等方面33项政策,特别是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资金整合、信贷保险、土地支持、人才智力支持等政策。二是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组织保障。核心是将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规划和项目建设、帮扶机制、考核机制等,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三是围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深化新阶段农村改革。主要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落地见效。增强内生动力。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始终尊重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农民期盼干的抓紧干,农民愿意干的带着干,农民不愿意干就先放一放、缓一缓。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农民应该干的要尽量交给农民干,政府重点做农民干不了、干不好的事(唐仁健,2022)。加强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持续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二)不断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推进体系深化政策的理解把握。系统理解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任务的必然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深刻认识在发展中实现巩固拓展的根本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特别注意理解和把握好政策关键点,比如产业振兴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现阶段强调有效衔接政策是一个发展方向,如何实现有效衔接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共同富裕需要科学引领等。提升干部理论思维能力。切实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实践要求。要把乡村振兴放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从治国理政的角度去理解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性。坚持在加快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中推动脱贫成果巩固和拓展。通过有效培训着力提升干部能力,促进干部群众观念加快转变。避免把乡村振兴工作理解成阶段性工作。牢固树立“谋定而后动”思维。全国各地乡村发展水平差异大,一个省内不同地区、市、县、乡、村也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或发展方式不同,没有统一的“教科书”。特别是在做乡村规划前一定要想清楚,是应当以县为单位做规划、还是统筹考虑计划撤并的村分类规划,还有建什么、怎么建、资金怎么来,能不能建成等问题,要做到“谋定而后动”。否则盲目规划就会出现要么规划的内容不可行成为无法落地的“画饼”规划,要么农民不知情,与农民不相关,体现不了为农民而建,还可能造成资金浪费。增强系统推进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任务目标有所不同。从大概念看,巩固脱贫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无论在过渡期还是从长远看,都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因此如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更为重要。在示范创建和项目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和长远任务目标,不能只选好的项目点打造“盆景”,示范项目建设要有特色,要体现前瞻性和多元性,并具有可复制、可推广价值特性。切实做好总结宣传引导工作。及时总结工作实践中探索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大宣传和正面舆论引导,不仅能得到社会认可,也利于激发基层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验总结中,要注重总结经验的内在规律性,体现为什么好、怎么学、怎么用。设立一系列专题和典型案例,在深入总结研究的基础上,有效开展讨论、交流、宣传,很有必要,既可以为培训提供鲜活的理论、案例支持,又可以营造提升理论思维氛围、构建乡村振兴工作系统话语,凝聚更大合力。
(作者黄承伟系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