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 1658 0690
首页 > 新闻动态 >正文

搞活乡村振兴,一定要“跳出”农村

近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贸易组织负责人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各方就粮食安全问题采取紧急行动,以应对粮食价格上涨、供应短缺问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产生冲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来说,如何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最大程度提高粮食产量?实现农业现代化有何路径选择?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林万龙接受库叔专访,讲述了他的思考和观点。




1

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这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文件第一部分是粮食生产,第二部分是现代农业的内容,都与粮食安全直接相关,核心都是强调守牢粮食安全的底线。


总体来看,我国口粮绝对安全,但我国广义粮食安全理念上的食物安全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比如:


重要农产品的供给对外依赖程度较高,2021年仅大豆就进口9652万吨。此外,食用植物油、糖肉奶等重要副食品的进口量也呈增长态势。


我国仍然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多地少,城镇化要占地,工业化也要占地,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对肉制品和蛋白质产品的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而蛋白质食品和肉制品都需要粮食的转化,本质上都需要占用土地。


这些年能源价格上涨导致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农机服务成本也有较大幅度上升,挤压了农民种粮收益空间,而粮食价格的上升幅度比这要低,并且上涨空间非常有限,因为粮食价格有一个天花板——国际粮食市场价格。


另外,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对全球粮食产业链产生冲击,对于我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来说,必须充分从“两个大局”的角度来看待,高度重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时刻不能掉以轻心。从根本来看,确保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仍然需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基本方针。


图片

4月9日,在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亮山村,农民在田间劳作。新华社发


对此,今年一号文件有指向性地指出: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这都是非常具体的量化目标。对不同区域采用的技术,也有非常明确的表示:在黄准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在黑龙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区、寒地井灌稻区推进水改旱、稻改豆试点,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在新疆次宜棉区扩大花生生产等。



2

一些地方“一刀切”、用力过猛




随着春耕生产渐入高峰,广袤大地从南到北一派忙碌景象。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的一半以上,春季又是畜禽补栏扩繁的旺季。眼下既是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节点,也是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的关键期。


区别于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要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非农化”,要严格限制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行为,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对于“非粮化”,把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既要严格管控,也要综合运用政策、市场等手段来纠正,让经营主体愿意种粮


近期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以2019年年底为标准时点,中国耕地总面积约19.18亿亩。与十年前第二次全国国土调查时的20.3亿亩耕地面积相比,耕地总量减少了1.13亿亩。


实际形势比调查的数据还要严峻:根据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不少地方占了大量优质耕地,补进来的是生产能力和生产潜力相对较差的耕地,甚至是生地(占优补劣、占整补零、占水补旱),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变成熟地,转化为粮食产能,更有甚者是占而不补、占多补少。


【注:在房地产术语中,生地是指自然资源部门尚未出让、拍卖、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熟地主要是指经过征地、拆迁和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可直接用于建设的土地。农业生产中,生地指新垦地


占了一亩,补了一亩,从数据上看,耕地数量没变,形式上平衡,但质量上发生变化,耕地潜力和耕地健康是下降的你去农村调研一看,不少地方的近郊区、基础设施比较好的地块被占了,然后根据耕地占补平衡,去远郊区开垦新地。新开垦的地块有的是宅基地复垦,有的是在山坡上或山顶上。这样的地块无论是肥沃程度还是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完善度,完全不能跟占掉的地块相比,最后受影响的还是粮食产量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落实占补平衡制度,绝不能搞占多补少、占优补劣。近年来,自然资源部在补充耕地核查中,查出补充不实问题的比例逐年下降。自2020年9月以来,中央陆续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等文件,各地整治耕地“非农化”“非粮化”已有一段时间,取得了成效。


是,我们了解到,一些地方存在“一刀切”、用力过猛现象比如,各地生产的农作物类型差别较大,地方政府对于绝对“非粮化”和“非食物化”之间的尺度拿捏存在困难,拿捏不好“非粮”和“粮”、“非农”和“农”之间的度,在整治中常因为担心被问责而从严执行,导致具体操作中易采取“一刀切”“翻烧饼”做法;地方政府在整治工作的落实和实践中往往任务倒排、责任到人、运动式推进,不顾以往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性,忽略了不同作物生产的季节性特征,部分水果或经济作物在即将成熟阶段就面临拔苗,增加了政府的补偿和财政压力,也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


决的办法是平衡各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纵向看,在粮食问题上,国家对产粮大县、粮食主产区有大量的专项补助资金,用整体利益去补局部利益,这些年补偿力度一直在加大。横向看,粮食调入地对粮食调出地的补偿还不够。比如,过去二十多年里,广东和北京的耕地面积下降得非常厉害,都用来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了,但是北京人也要吃粮食,广东人也要吃粮食,谁来生产呢?粮食主产区生产。

图片

3月28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王坟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劳作。新华社发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央财政要从重大水利设施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科技创新推广、信息化服务、市场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产区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各级地方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增加粮食生产投入,自觉承担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不能把担子全部压到中央。



3

农业,不只在生产环节




把农业简单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这是外界狭隘理解中的农业,仅局限在生产环节。


也是受此影响,长期以来,农业统计采用的是《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A门类(农、林、牧、渔业),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统计口径集中在农业生产环节,2020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8.0%。


真正的农业范围更广,比如常见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康养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比如畜禽粪便的处理、秸秆的加工利用等,都应该算在内。未来乡村振兴时期,农业应该是产业链的概念。不仅仅是农业生产,还包括跟农业生产相关的服务业、加工业等乡村新的产业业态。


为全面准确反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2021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20)》,与农林牧渔业相比,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增加了三方面内容:


一是产品为农林牧渔业所用的经济活动,比如肥料、农兽药、农机、渔业船舶等农林牧渔业生产资料制造,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二是直接使用农林牧渔业产品的经济活动,比如粮油、肉蛋奶、果菜茶等食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工与制造,棉麻、木竹、天然橡胶等非食用农林牧渔业产品加工与制造。


三是依托农林牧渔业资源所衍生出来的经济活动,比如农林牧渔业及相关产品批发零售和仓储配送、农林牧渔业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农业金融服务等。


从核算结果看,2020年全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166900亿元,是当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2.05倍,占GDP比重达到16.47%,更加全面反映了农业全产业链价值,更加充分体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农业产业链的概念。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的内涵、功能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这次发布的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主要数据,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农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进展和成效。


比如,我小的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养猪要干什么?过年要杀猪卖到集贸市场,链条非常短,生产之后的集贸市场销售,仅此而已。


现在再到乡村去看,都是企业在养猪。企业的屠宰、冷藏、加工、品牌、融资等是个大问题,不能说养了几千头、几万头猪还到集贸市场去销售,所以产业链和以往天差地别。


“十四五”时期,为促进农业新业态发展,更好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对农业新业态从更宽广的业态内涵、更多元的经营主体、更开阔的区域眼光等方面思考和入手。


一是要跳出对农业内涵的传统理解来把握农业新业态。农业新业态无疑“涉农”,但关键是如何理解“农”。关于农业新业态,目前的理解主要是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这些当然属于农业新业态。


但是,对农业新业态内涵的理解还应更宽一些。必须认识到,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农业新业态不仅跟农业相关,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延伸和拓展,还应延伸和拓展到农业和乡村多功能性领域。


因此,应包括乡村景观、自然资源、乡村文化、营养健康等主题。基于此,农业新业态还应包括围绕乡村景观设计、自然资源管理、乡村文化挖掘、乡村康养服务等内容形成的新业态。唯有如此,农业和乡村的潜在价值才能被真正地、全面地认识,农业新业态的发展道路才能更多元。


二是要跳出对农民特征的传统理解来把握农业新业态。长期以来,“农民”指的是具有农业户籍的人,是一种身份认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成为一种职业认定。尽管有了变化,但一提到“农民”,很多人大抵还是会把这一群体跟文化素质不高、世代居住在农村等一些特征相联系。


从职业角度来说,从事农业新业态的人当然也是“农民”,但是,在拓宽对农业新业态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之后,对这一群体特征的理解也需要更新。农业新业态的从事者,不仅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经营能力,还必须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较宽的眼界视野。


从事农业新业态的人,既可能是乡村传统的农业从业人员,也可能是外出务工返乡创业人员,还可能是有志于这一行业的城镇人员。只有跳出对农民特征的传统理解,农业新业态就业创业培训和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思考和设计才能更有针对性。


三是要跳出对农村区域的传统理解来把握农业新业态。跳出了对农业内涵和农民身份的传统理解,就意味着跳出了对农村区域的传统理解来把握农业新业态。农业新业态的着力点应该放在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中来考量。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间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农业新业态的发展离不开城市和乡村产业布局的合理调配,农业新业态的产业链不一定也不宜都建在乡村地区,必须充分发挥城乡两个区域各自的产业优势,实现城乡产业融合联动。


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只有这样,乡村才可能成为产业兴旺之地、城乡居民宜居之地、消费之地。


只有跳出对农村区域的传统理解来把握农业新业态,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设计和布局农业新业态,农业新业态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4

乡村不等于农村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从居住来说,乡村地区并不仅仅是农民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是城乡居民。


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讲,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有两个概念需要厘清:


农业不等于农业生产,乡村也不等于农村乡村是属于全国人民的乡村,农村仅仅是农民的农村。


传统意义上讲,农业生产的地方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居住的地方,我们叫做农村,由此类比,城镇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地以及从事二三产业的人群的聚集地。


这是一个城乡分割的观念,所以我们总认为,一个地方住的是农民,搞的就是农业;一个地方住的是城镇居民,这个地方搞的就是二三产业。没有人规定,农村地区只能搞农业,农村只能住农民,为什么把它分割开来考虑?


从现实上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原来所谓的农村地区,除了农业也可以有别的产业,农村地区的人除了是搞农业的人,也可以是其他职业的人。这就是乡村,不叫农村了。


乡村更多讲的是自然风光,农村更多的是群体和职业的划分。只有在城乡融合发展视野下思考乡村振兴的问题,乡村振兴才有可能真正做活。


这就是我们讲的城乡融合。从产业,从消费,从不同的生产和消费的业态都不是那么的泾渭分明的。


乡村的产业在其产业链延伸拉长以后,它的产业和城镇的产业之间原来泾渭分明的界限就没有了,所以在产业规划的时候就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农村规划农村,城镇规划城镇。


图片

无人机拍摄的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雕龙嘴村茶园。新华社发


我们推动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是为包括农民在内的人民谋幸福,是为民族谋复兴。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核心指标,是要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振兴乡村,就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本质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仅仅考虑乡村振兴可以带来什么好处。要从更核心的价值观目标去看待乡村振兴,理解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浙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到2021年底,浙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72.7%,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5:1左右,控制在2:1以内,全国是2.56:1,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1.jpg

相关文章 查看全部
24小时咨询热线:138-9002-3666